当前位置: 主页 > 电影 > 译|当女性注视:续篇 —— Linda Williams论《惊魂记》(惊魂记)影评

译|当女性注视:续篇 —— Linda Williams论《惊魂记》(惊魂记)影评

发布: 2025-09-20 17:05:01来源: 剧透宝

原标题: When Women Look: A Sequel 作者:Linda Williams 发表时间:2001年7月

翻译方式:Deepseek V3 + ChatGPT5 + 人工校对 翻译说明: 1.涉及到人名和作品会用括号标注英文原文 2.文中有标注图1、2、3但原文链接中并不带图片,涉及图示的部分请自行回忆电影内容。

原文地址https://www.sensesofcinema.com/2001/freuds-worst-nightmares-psychoanalysis-and-the-horror-film/horror_women/

本章节选自即将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弗洛伊德最深的梦魇》(Freud’s Worst Nightmares)一书,该著作是其"电影研究"系列的一部分。如需更多信息,请联系 William Rothman(rothman@miami.edu)或 Steven Jay Schneider(sschneid@fas.harvard.edu)。[1]

与那个时代的许多女性主义电影批评一样,我 1984 年发表的《当女人注视时》(When the Woman Looks)一文深受劳拉·穆尔维(Laura Mulvey)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该理论描述了古典叙事电影中占主导地位的男性"视觉快感"(Mulvey, 1975)。尽管我在某些部分竭力摆脱这种理论的局限——它将观影的主要快感描述为男性拜物癖(fetishism)与窥淫癖( voyeurism)这对孪生倒错——但我仍深陷这一范式之中。最终形成的这篇文章完全未能探讨如今在我看来任何关于女性与恐怖片讨论中最关键的问题:女性观众可能从这一类型中获得的快感(尽管这种快感可能充满问题)。此外,文章过于草率地从假想中凝视电影的女性滑向了电影中女性被凝视的体验,暗示片中女性的遭遇同样适用于观众——两者都会遭受惩罚。

根据穆尔维的理论范式,如果女性观众青睐那些强调卡罗尔·J·克洛弗(Carol J. Clover)后来所称"女性化卑贱恐怖"(1992:51)的电影,那么她们只能是在认同男性施虐的视角。与惊恐受难的女性角色产生共情,在当时看来简直不可想象——那太痛苦了,是受虐狂的表现。而众所周知,受虐狂在当时自动被视为女性的禁忌。因此,为《惊魂记》浴室戏中尖叫惊恐的玛丽安·克兰被残害的场面感到刺激,只能是一种虚假的——且显然是反女性主义的——意识。难怪我会赞赏那些明智地拒绝观看的女性观众。

至少在 1984 年时情况确实如此。此后,卡罗尔·J·克洛弗与盖琳·斯塔德勒(Gaylyn Studlar)都通过大量研究探讨了电影中的受虐快感。克洛弗的《男人、女人和链锯》(Men, Women and Chain Saws, 1992)尤其揭示了学界如何过度强调严格男性化、施虐性且"攻击型"的凝视,而女性化、受虐性且"反应型"的凝视则长期被忽视。但遗憾的是,克洛弗仅将研究范畴限定在恐怖片预设男性观众体验的受虐快感上(她自称是在他人激将下才首次观看恐怖片,仿佛女性观众是观影愉悦自然秩序中的异类[19])。然而克洛弗对"男性凝视"正统理论的挑战,以及她对各类恐怖片中性别角色流动性的描述,恰恰暗示着女性对恐怖片的凝视可能比固有认知更具重要意义,也远非什么异常现象。

在克洛弗研究的基础上,罗娜·贝伦斯坦( Rhona Berenstein)近期将经典恐怖电影的特征概括为施虐与受虐、认同与欲望之间的摇摆。贝伦斯坦还为观影理论增添了一个重要维度。她指出,恐怖片历来不仅是女性遭受惊吓的场域,更是她们通过尖叫、昏厥等刻板夸张的性别化表演来"炫耀女性特质"的空间。对她而言,观看恐怖片本身也是一种表演——某种变装秀——对女性观众而言尤为如此(1995: 254-55)。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我将探讨两种观点——克洛弗提出的"反应性凝视"与贝伦斯坦视作性别表演的观影行为——如何体现在女性观众对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惊魂记》的观看方式中。选择这部影片是因为,正如克洛弗所指出的,它是所有当代心理恐怖片的鼻祖。但此次研究不再将其简单归咎为恐怖电影中"恐吓-折磨-归罪女性"传统的始作俑者,而是聚焦于这部开创性作品如何规训女性观众,使其享受这种高度性别化的恐惧表达。本次研究也不会沿用精神分析电影理论——无论是传统的穆尔维范式还是近年来的女性主义变体。与其假设一个抽象的女性观众(如我标题中所指),我将尽可能基于 1960 年电影首映时真实女性观众的切身感受展开论述。 此处惯常的区分往往在于电影所设想的观众(由电影机制和个别影片文本构建的心理主体)与"真实"观众(构成观影群体的实际人群,除独特个人经历外还拥有某些共同社会身份)。然而这种对立很少如此泾渭分明,正如朱迪斯·梅恩(Judith Mayne)所言,真实个体无法摆脱文本的召唤和意识形态的建构。因此,尽管可以在真实观众与假设的观影主体之间划出清晰界限,但梅恩更具建设性地指出,观影行为发生在"'主体'与'观看者'相互摩擦的那些空间"(1993:37)。虽然我 1984 年的论文主要探讨观影主体,本文则聚焦"真实"观众,但这并不意味着我现在更接近观影体验的真相。本文对历史情境中观看规训的关注,或许能为这一困境提供某种解决路径。

很可能,《惊魂记》首轮放映期间——诺曼与其母亲实为一体的性秘密仍被严密保守的时刻——在美国电影史上堪称独一无二,因此并不符合后来心理恐怖类型片逐渐形成的常规预期。然而,作为观众首次以高度性别化的方式,同时因性别角色前所未有的颠覆性呈现而遭受空前震撼、恐惧与惊愕的历史性时刻,探究女性观众初次观看《惊魂记》的体验,或许能为理解"女性凝视恐惧"的现象开辟新路径。

规训恐惧(Disciplining Fear)

自《惊魂记》首映场起,观众以倒抽冷气、尖叫惊呼甚至狂奔过道等前所未见的方式作出回应。尽管希区柯克事后宣称这一切都在其算计之中,表示自己设计浴室蒙太奇时就能听见尖叫,但编剧约瑟夫·斯蒂法诺(Joseph Stefano)坦言:"他在说谎。我们毫无预料。以为观众顶多屏息或沉默,尖叫?绝没想到"(Rebello, 1990: 117)。

当时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行业评论,对这部影片的评价——无论褒贬——都无一例外地提及观众前所未有的惊恐反应与尖叫声 [2]。希区柯克与影院经理们面临的核心难题在于:如何有效驾驭这种恐惧情绪——既要将其转化为极致的惊悚体验,又要防止它最终瓦解观众对影片的专注力。安东尼·珀金斯(Anthony Perkins)透露,由于浴室谋杀戏引发的持续尖叫,后续五金店场景中清理现场并将玛丽恩尸体沉入沼泽的段落几乎完全听不清对白。希区柯克甚至请求派拉蒙总裁卢·瓦瑟曼(Lew Wasserman)批准他重新混音以容纳观众的声浪反应,但这一请求遭到了拒绝(Rebello, 1990: 163)。

希区柯克实施的史无前例"特殊政策"——电影开场后禁止任何人入场,既是助长也是处理这场混乱的手段。此举不仅确保观众能充分体会影片进行到三分之一时,淋浴场景中主角遭遇突袭谋杀所带来的震撼效果——那种被彻底颠覆认知的冲击感。但最重要的是,这项政策将原本随性的观影行为,转变为更具规训意义(福柯理论意义上的)的活动:要求观众准时到场并有序排队。

在《惊魂记》改变美国观影(更不用说沐浴)习惯之前,看电影曾是件极其随意的事。体育赛事或冰上表演的观众习惯准时到场,而电影观众则随时晃进影院——当时预告片、短片和双片连映持续轮播。希区柯克坚持要求观众准时入场,是因为他认为错过《惊魂记》的开场就会失去玛丽安谋杀戏的全部冲击力,从而削弱整部电影的震撼效果。尽管亨利-乔治·克鲁佐(Henri-Georges Clouzot)早已在其《恶魔》(Les Diaboliques, 1955)中尝试推行鼓励观众准时到场的政策,但希区柯克才是首位真正强制执行该政策的导演。《惊魂记》就此开创了电影放映的新纪元:紧密排期的纪律性效率、取消动画短片和加映节目、观众严格按场次时间进出场、(或多或少)耐心排队候场的标准化流程皆由此发端。

一位专栏作家这样描述《惊魂记》上映一个多月后开始盛行的新观影规矩:

放映厅外排着长队——他们只在开场时安排入座,而且我觉得放映期间不会放人出来。扩音器里播放着希区柯克先生制作的音轨。 他用英式发音强调"绝对必要(nessary)",说观众绝对不能从开场就进场。 紧接着扩音器突然爆发出几声令人血液凝固的女士尖叫。检票员这才开始放我们所有人入场。 几个月前,我读到伦敦方面对这部影片的评论。英国影评人对其大加挞伐,"做作"是他们常用的评语,"未达到希区柯克水准"。 我不知道他们所谓的标准是什么。但我必须说,希区柯克看起来完全不是那种人。希区柯克让我们所有人都兴奋不已。那此起彼伏的尖叫与惊呼!我们全都瘫软了。在身旁的貂皮大衣上擦干手掌后,我们出去吃汉堡。而让下一批观众进场去经历这场"死亡"体验。如果你关注行业报刊,想必知道《惊魂记》正在大赚特赚。这意味着我们将迎来一系列此类影片。 (Delaphane 9/12/60)

米歇尔·福柯写道:"规训造就了驯服且训练有素的身体,'温顺的'身体"(1978: 138)。显而易见,前述观众群体的身体比先前的观众更为温顺。事实上,这部特殊影片的乐趣恰恰依赖于这些身体排队等候的耐心——只为捕捉一段叙事轨迹,引领他们体验前所未有的惊悚过山车之旅。然而,将福柯的规训概念套用于《惊魂记》观众时,不应仅联想到消极被动的画面,还应注意到那些为增强快感而主动实践的规训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规训亦可承载施虐受虐的角色扮演意涵,其终极目的仍是追求愉悦。

上述描述描绘了一群观众集体沉浸在恐惧与释放的刺激快感中。这个观众群体正以高度仪式化的受虐姿态,臣服于那位早已通过其电影客串及电视节目《希区柯克剧场》(Alfred Hitchcock Presents)[3] 为人熟知的"大师"。由此,尖叫与嘶喊被直白地理解为一种"性兴奋",导向高度情欲化的高潮("进去送死"),最终以泄欲般的结局收场("我们全都瘫软了"),并重燃字面与隐喻的双重食欲("汉堡")。

这段文字巧妙地融合了性别、阶级与国籍的多重隐喻:专栏作家身旁的貂皮大衣明确昭示,这种娱乐享受具有民主性,并非男性专属。汉堡柜台与貂皮大衣形成对照;故作高雅的英国"标准"则反衬出美国最热衷的幻想——电影作为消除阶级差异的民主娱乐载体。我们在此看到的是将观众视为具有共同凝聚力的群体概念:他们共同沉浸在兴奋与恐惧交织的体验中,彼此识别这些反应,甚至如后文所示,相互为对方演绎这种情感体验。

1971 年,影评人威廉·佩克特( William Pechter)在描述观看《惊魂记》的体验时,精准捕捉到了这种观众间的默契:"影院里弥漫着强烈的紧张感。可怕的事情随时可能发生。你能感觉到观众始终对此心知肚明;事实上,他们就像基于某种可怕默契而集结的同盟,展现出十足的团结精神;这完全是一个真正的'观众群体',而非大多数戏剧和电影放映时那种彼此疏离的偶然聚集"(181 页)。

在影院外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密监视与管控的观众,却在影院内以空前喧哗与骚动的方式回应,他们获得了一种新的自我认知——通过某些骇人的性秘密形成仪式般的联结。知晓这些秘密带来的震撼,既催生了施虐与受虐的主奴规训体系,又围绕这种规训衍生出集体欢愉。这种规训纵然对美国电影并非全新事物 [4],却因《惊魂记》观影体验的自觉表述,以及其核心性别空前的失稳状态而得以强化。

约束观众的重要手段是影片的宣传预告片,所有预告片都敦促观众准时入场,并禁止泄露电影的秘密。其中一条预告片仅供影院经理观看,名为《惊魂记的照护与处理》,它是一部宣传手册式的影片,教导经理们如何执行新政策——演出开始后禁止观众入场。因此,这条预告片成为该影片规训机制某个侧面的珍贵记录文献。

黑白预告片以伯纳德·赫尔曼(Bernard Herrman)配乐中急促的小提琴声开场,画面呈现纽约德米尔剧院外的街景——这里曾是《惊魂记》首轮限量放映的起点。人行道上排着长队等待午后场电影的观众。语气急切的男解说员解释道,那位身着燕尾服在人行道上引导人群的男士,是负责执行影片放映新政策的剧院经理。随后预告片通过广播里希区柯克那狡黠而空灵的旁白,逐步揭示这项政策的核心内容。他那甜蜜中带着施虐意味的声音告诉等候的观众:"排队对你们有好处,能让你更珍惜影院里的座位,也会让你更懂得欣赏《惊魂记》。"这番彬彬有礼的劝导背后,站着平克顿(Pinkerton)警卫队,以及希区柯克本人等身大小的立牌——他正严厉地指着自己的手表。

观众确实学会了留意开场时间。他们不仅学会了准时到场,而且似乎乐于排队等候。这种排队现象标志着美国文化的一个转折点——如同五年前迪士尼乐园已开始出现的长龙一样,为电影排队等候逐渐成为观影体验的重要部分。希区柯克巧妙利用其电视形象"那个爱吓唬你的男人",通过提供小荧幕无法呈现的过山车式强烈震撼,成功与电视媒体抗衡。但矛盾的是,这种强刺激娱乐最终形成的全神贯注的观众氛围,恐怕连交响乐指挥都会心生嫉妒

影院之外的规训与影院内部的新秩序相呼应。尽管影院内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尖叫与恐惧,但若将这些反应视为混乱则大谬不然。或许最恰当的理解方式是:在某种程度上,这正回归了汤姆·冈宁(Tom Gunning)提出的"吸引力电影(cinema of attractions)"概念。冈宁借用爱森斯坦的术语,旨在突显早期电影的一种特质——这种特质长期被受经典叙事电影霸权影响的历史学家与理论家所误读:即不依赖于叙事沉浸的展示性吸引力;电影放映机早期展现的震撼、冲击与惊奇带来的战栗感;或是粗粝喜剧、职业拳赛甚至大象电刑带来的感官刺激。

这一概念的核心在于,观众最初前往影院是为了被触动,而视觉(及后来的听觉)冲击一直是这一媒介中愉悦体验的关键组成部分。冈宁提出这一术语,是为了反驳早期电影"天真观众"的理论——那些观众会单纯相信银幕上呈现的内容是真实的。相反,他描绘的是一群心知肚明的观众,他们机敏地在"相信火车向自己疾驰而来"的现实感与"知晓这是幻象"的认知间保持平衡(1995: 116-17)。若要说有任何类型片延续了吸引力电影的传统,那必属恐怖惊悚片无疑。而若论及哪部电影成功唤醒了这种直击脏腑的强烈震撼,非《惊魂记》莫属——尽管讽刺的是,它需要通过比普通电影更强的初始沉浸感,才能激发更强烈的吸引力。

如果说上述关于“吸引力”与施虐受虐式观众规训的论述大致适用于《惊魂记》,并最终延伸至受其影响衍生的后续“心理变态杀手逍遥法外”类惊悚片,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界定性别在这些吸引力与规训机制中的确切作用?进一步而言,若我们笼统地认为男性大师希区柯克使其观众女性化,那么这种女性化规训机制又是如何作用于那些“凝视着他影片的女性观众”的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位女性在《惊魂记》首映期间主动观影的经历说起。首段经历来自我本人:在升入高中前的那个夏天,我与两位女伴鼓起勇气,走进了加州核桃溪市埃尔雷剧院的放映厅。我引用自己的经历,并非因为能清晰记得所有细节,而是为了印证前文提及的那种观众强烈共鸣感,并借由这段回忆,指出一些极其明显却意外未被关注的观影乐趣——这些体验在我 1984 年那篇受精神分析理论影响的文章中被完全压抑了。这段记忆连同后续照片,将为我们打开一扇窗,窥见比我早年文章所呈现的更为具身化、更具历史偶然性的观影体验。

第二种体验形式来源于一组宣传照片。这些照片由伦敦广场剧院在电影《惊魂记》英国首映期间使用红外胶片拍摄,后由行业杂志《派拉蒙世界》发表。照片捕捉了男女观众观看《惊魂记》时的反应。几乎每张照片中,我们都能看到至少一名女性移开视线(图 1、2、3)。这些女性形象印证了我先前文章中的假设:她们低头躲避,转移目光(值得注意的是,她们并未躲藏在男伴的肩膀后方)。

为便于讨论,我们假设这些受惊的女性观众正注视着以下场景之一:发动攻击时的"恐怖女人"("贝茨夫人",图 4);遭受攻击的惊恐女性(玛丽安,图 5);或是那些预示袭击将至的漫长探索时刻(莱拉探查贝茨宅邸的场景,图 6)。除却"恐怖女人本体"这个显著例外,这些画面大多呈现女性化恐惧的经典意象。尽管男性也会在银幕上及观众席中显露恐惧——譬如那个紧拽领带的男人(图 7)——但他们似乎竭力保持克制,不愿流露女性被期待承载与表达的那种惊惶。

如何准确描述女性观众对恐怖及其预期的性别化反应?以观看玛丽安在浴室首次遇袭的场景为例。此刻,所有观众都默认与玛丽产生认同,且对该袭击虽非完全无备,却也相对措手不及——毕竟影片名为《惊魂记》。观众(我们)会因这首次非理性暴力爆发而惊愕,因袭击者面目模糊而困惑,因刺耳小提琴声与受害者尖叫交织的诡异音效而震颤,更因快速剪辑的场面而血脉偾张。这些是所有观众的共通体验。但为何女性观众(如图 1、2、3 所示)往往反应更为剧烈——或微笑掩面,或紧捂双耳,或扭头遮眼?又为何我对这部影片的记忆总伴随着听觉体验与视觉画面同等强烈?问题的核心似乎在于:女性观众是否比男性观众更能与玛丽莲——尤其在她恐惧与痛苦的巅峰时刻——产生深度共情? 我们是否因为与画面整体、尤其是与我们同类的受难画面距离不足,而产生了更多的代入感,继而感到更加恐惧?

长期以来,女性主义精神分析理论实际上主张,女性无法获得"凝视"的权利,因为女性性征被建构为缺乏作为欲望能指的阳具。没有这一能指,女性便全然沉浸于亲密与贴近之中。由于缺乏"缺失",她们无法与影像保持适当距离(可参见伊利格瑞[Irigaray]和多恩[Doane]]对此"缺失之缺失[lack of lack]"的两种迥异阐释)。女性主义精神分析电影理论家沿着这一思路构建了观影理论,而我 1984 年的论文完全遵循该范式。此刻,我对心理层面的观影主体兴趣锐减,更关注的是社会层面的观看主体(尽管如前所述,二者或许不似表面那般容易分离)。既然对受虐式认同进行精神分析解析有违本文宗旨,我将通过直陈影院中的实际现象来规避上述问题的复杂性:玛丽安在惊惧中尖叫退缩;而我们(女性观众)中至少有相当一部分人同样在惊惧中尖叫退缩。我们的尖叫与退缩,正是女性受害者反应的镜像复现。

而当玛丽安真正身处险境时,我们体验到诺埃尔·卡罗尔(Noel Carroll)所说的"二阶恐惧"——这种恐惧"对应"于她的恐惧,却与之不尽相同(1990:31)。卡罗尔认为,观众通过观察电影中受惊受害者的反应来学习如何应对恐怖场景。只要我们承认性别差异会显著影响这种对应程度,这一观察就相当精辟。

例如,尽管男性可能会认同玛丽安,但他们极力限制自己与她的共鸣。由于恐怖本身被"性别化为女性",更为克制的男性反应立即与银幕上受惊的女性拉开了距离。它更快地控制住自己(注意领带、男性紧绷的下颌),并抑制情感外露。然而,就在施行这种控制的同时,这种男性反应彻底向影像敞开——用克洛弗的话说——只为"直面冲击"(1992: 202)。如克洛弗所言,若所有当代恐怖形式都包含着"敞开自我"被穿透性影像"侵袭"的受虐式女性快感,那么我们或许可以说,男性之所以表现出更彻底的敞开,正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与主要受害者的性别(及恐惧本身的女性特质)"契合度"更低。

克洛弗用"反应型(reactive)"与"内摄型(introjective)"来描述恐怖片中观众凝视的普遍形态。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她认为电影(尤其是恐怖片)过度强调了"经典"窥视掌控视角。她还指出,那种常常陷入脆弱与猝不及防状态的"反应型内摄凝视",无论凝视者是谁,都被赋予了女性化特质(204-208 页)。

然而,对于女性观众而言,这种"用眼睛承受"的快感最初远不如男性强烈。由于种种社会、生理和心理性因素,女性已然自觉更容易被侵入——正如那些瞪大双眼、门户洞开的女性受害者形象,总让人联想到她们轻易就被刀锋或阴茎贯穿。我们对此类画面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闭目回避。但这并非意味着这种反应式的内摄凝视全然是痛苦。确切地说,在恐怖片观影中共通的痛感与快感混合体验,当与女性主体位置结合时,男女的协商方式存在差异。因此,所有观众都会经历某种被女性化的痛感。但处于更高脆弱性中的部分女性观众,会通过过滤部分痛苦画面来应对。在先前论文中,我将女性拒绝直视银幕的行为解析为对痛苦的一种明智抵抗。 如今,我更倾向于通过这些照片、观众的描述以及我自己观看《惊魂记》的记忆来论证:银幕内外正在上演一场更为复杂的快感协商。这种协商随着时间推移而展开——当我们先观看希区柯克的电影,再接触后世模仿者时(这是瞬间快照无法呈现的)。比如,当我们不自觉地移开视线时,就部分切断了与女性受害者的联系。在此过程中,我们可能与影院里其他惊叫的女性观众建立新联结。这种新联结本身又成为高度仪式化的女性愉悦源泉。我们享受彼此惊吓的共谋——这种情谊让我们得以丈量与玛丽安的差异。请注意图 3 中那位女性半掩嘴角的微笑。

因此,尽管我们对恐惧最初的被动内摄反应可能会引发近乎不自主的尖叫和"闭眼不看"的防御机制,但停止观看并不会停止感受电影。实际上,此刻我们对音乐提示的依赖反而可能强化了情感体验——小提琴旋律在警示什么危险?女友的肢体语言暗示着怎样的反应?然而,随着影片重复性惊吓带来的熟悉感,我们逐渐训练自己适应这种被动内摄的凝视体验。至此,我们已能自律地保持更长时间的睁眼观看。

此刻让我们想象,自己不仅被初次袭击彻底震慑,更被自身对这场戏码既迷恋又抗拒的微妙反应深深刺激。接下来会如何?渐渐地,我们平复心绪,开始关注这个以出其不意著称的故事走向。此刻最关键的问题已非"贝茨夫人"的身份谜团或杀人动机,而是简单直接的——她何时会再度出手?当攻击来临时,我们将更为警觉——未必像男性观众那样完全"敞开",而是以各自半开放的状态更充分地享受这场"惊险之旅"。因为至此,我们已能清晰辨识其中的快感:这不仅是直面恐惧的体验,更似一场捉迷藏游戏,既允许部分冲击渗入心神,又巧妙过滤其余部分;同时也是与银幕上惊恐的角色、与观众席中反应各异的男女同伴共同演绎恐惧的过程。

当影片第三次袭击发生在水果窖里的莱拉身上时,我们几乎已成为行家。但我们是女性观众中的专家,我们的愉悦体验与男性友人截然不同。到 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这类砍杀式袭击被确立为一种可辨识的类型片时,这群受过不同规训、表现迥异的观众将彻底领悟各自的角色定位。

共3页: 上一页123下一页

原标题:【 译|当女性注视:续篇 —— Linda Williams论《惊魂记》(惊魂记)影评
内容摘要:原标题: When Women Look: A Sequel作者:Linda Williams发表时间:2001年7月 翻译方式:Deepseek V3 + ChatGPT5 + 人工校对翻译说明:1.涉及到人名和作品会用括号标注英文原文 2.文中有标注图1、2、3但原文 ...
文章网址:https://www.jutoubao.com/dianying/35086.html;
免责声明:剧透宝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SS网站地图|sitesmp地图 |移动端sitesmp地图

Copyright ©copy 2025 剧透宝版权所有鄂ICP备2022012449号-5